曹操,靠这四个原因统一北方

发布日期:2025-05-21 15:00    点击次数:104

历史天眼2019-05-22 16:13说到三国时魏国国君曹操,可能大家脑海中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奸雄”一词,再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可这都只是一些片面的认识!历史上的曹操其实是个能文能武,雄韬伟略的人,可以堪称一代豪杰。用当时以知人著称的许劭的话来说,曹操就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恰好曹操生活的东汉末年就是一个群雄并起,军阀割据的乱世。在各方势力你拼我抢时,曹操在建安元年迎回了汉献帝,从此开始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生涯。曹操凭借这一权力带兵征战四方,很快就把势力扩张到了黄河以北。而当时占据北方的是势力本就强大且又受到各路英雄尊崇的袁氏一门的袁绍。曹操北进之路受到了阻碍,而袁绍的南下之路也遇到了障碍。双方势力相持不下,便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正所谓“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场长达一年零五个月耗费了巨大人力财力的战役,最终在曹操的谋略下,以弱胜强击败了袁绍的大军,画上了完整的一个句号。“官渡之战”的胜利,袁绍的落败,不仅为曹操此后彻底击灭袁氏军事集团,统一北方铺下了基石,更显示了曹操出色的政治军事才华,奠定了他在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但令人惊奇的是,当时袁绍可是拥有十万大军的巨大军事头领,实力可以说是非常强劲的,为何会败给只有两万兵力的曹操,不再具有一统北方的地位和权力呢?因为历时较长且过程曲折,所以曹操能笑到最后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下面这几个方面。第一,曹操不愧是以“狡猾奸诈”著称的“枭雄”,他把汉献帝牢牢抓在手里,利用匡扶汉室的名义揽过了汉王朝的各大政权。对内收服忠心于汉王朝的各路臣子,对外争取民心,征抚兼施。其二,曹操深知“人是铁饭是钢”,而支撑军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足够的粮草。所以他格外重视战略基地的建设,大力实行屯田制,为军队储备足够的粮食,以供作战需要。再者,“官渡之战”中曹操仅以两万兵力就战胜了有十万大军的袁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的军队军事实力很高。他的军队中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和为他出谋划策进尽忠言的足智多谋的人才。还有格外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个人的卓越品质。年轻时的曹操便精明聪慧,随着年岁的累加,经历了更多世事的曹操思想更加成熟,头脑也更加灵活,而这些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自身军事文学诸方面才华出众的曹操不但善于表现自己,而且极具慧眼,知人善任,善纳良策。“官渡之战”的胜利也离不开曹操谋士们的建议,在曹操打退堂鼓时是他的谋士提醒他“谁放弃谁灭亡”,帮助他寻回信心,这才能有最后的胜利。笔者认为,道家有这样一句意义深刻的名言:弱者道之用。“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取得最终的胜利,统一北方,也正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不管我们的实力多么弱小,对手多么强悍,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要像曹操一样有以少胜多的信念,懂得出奇制胜的妙招。而曹操在他的政治生涯里所体现出来的睿智和深谋远虑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不可坐井观天,只顾眼前。纵观历史,那些善于听取忠言的历朝历代的领导人都会比那些只注重自我的人走的更高更远,比如刘备,比如唐太宗。在文学作品里背负诸多骂名的曹操在历史事实里却是一个各方面都出色的人才,为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从多方面去认识真实的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